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资环学院系列讲座: 晚更新世以来珠江河口以及相邻大陆架地下水分布及其演化

时间:2023年5月23日下午15:00

地点:书中洞天会议室(校友之家西侧)

主讲人:焦赳赳 教授

主持人:潘  云 教授

主讲人简介:焦赳赳博士,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水文地质教授,研究方向涵盖地下水与边坡稳定性、滨海地下水与海水的动能关系、滨海地区土层中海潮引起的空气流动、海底地下水向海排泄及近海生态环境、海水入侵地质灾害的调查与防治对策等。已发表SCI论文220余篇,并与Vincent Post 合著《Coastal Hydrogeology》一书(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2019年)。

主讲内容简介:晚更新世以来,大部分时间海平面很低。珠江河口以及相邻大陆架当时暴露在地表,发育了巨大的三角洲,即目前的水下三角洲。该三角洲中海陆交互相的地层广泛发育着含水层-相对隔水层互层的地下含水系统。在陆地,该系统曾观测到矿化度高达25 g/L的地下咸水,而在水下三角洲,该系统近海部分则观测到矿化度<1 g/L的相对地下淡水。内陆地下咸水和近海相对地下淡水这种共存现象,也普遍存在于其他大河流三角洲河口的含水层系统中,但这种现象的机制在文献中并没有太多论述。我们对珠江三角洲及其邻近大陆架建立了一个考虑近50 ka以来海平面变化、沉积过程和降水变化的复杂古水文地质数值模型,用于模拟地下水系统的演化,并用现有的孔隙水地球化学和稳定同位素数据对模型进行校准。结果表明,近海离岸相对地下淡水形成于晚更新世以来的低海平面时期,而陆地上相对高矿化度咸水是在全新世海侵期间由古海水入侵产生的。古海水入侵将陆地淡水与附近的近海相对地下淡水水体隔离开来。地下水系统对古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的响应滞后约7-8ka,因此古气候和海平面变化对现今珠江三角洲地下水盐度分布仍具有主导影响。

分享

顶部